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辖区居住着裕固族、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21个民族。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红湾寺镇首创“一碗奶茶”调解法,将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以茶为媒、以法为基、以情为桥”的调解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刚柔并济”定分止争的新路径,构建了“家庭和美、邻里和气、社区和睦、民族和谐”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一实践不仅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更是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
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在茶香浸润中筑牢调解根基。肃南县红湾寺镇是多民族聚居地,当地各族群众有“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茶是他们聊天闲谈、交流信息、加深感情的纽带,基于此,红湾寺镇聚力打造“阿勒齐”(裕固语意为“中间人”)调解工作室,调解室墙面悬挂各民族谚语环绕的“和”字标识,以“石榴籽”象征民族团结,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调解全过程。调解员队伍中,双语调解员占比达30%,他们既懂民族习俗,又通晓政策法规,能够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解法律条款,增强群众认同感。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以“一碗奶茶”开启对话,通过“拉家常、顺心气;听诉求、找症结;释法理、促和解”三步工作法,营造轻松氛围,消解当事人对抗情绪。在裕禾小区房屋漏水纠纷中,网格员邀请矛盾双方至调解室,以奶茶待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邻关系条款,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促成李某与物业公司达成维修费用分摊协议,这种“文化认同+法律规范”的调解模式,使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提升至100%。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法治护航中构建调解闭环。红湾寺镇将“一碗奶茶”调解法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形成“排查-调解-普法-回访”的全链条机制。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员通过排查走访实时掌握矛盾线索,做到“早发现、早介入”。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严格遵循“法理情”融合原则,既讲法律条款,又讲民族习俗,更讲邻里情谊。在农粮家属楼噪音扰民纠纷中,双语调解员针对李奶奶汉语交流困难的问题,用裕固语耐心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并引用裕固族谚语“茶凉了难入口,心凉了难回头”,及时协调餐馆调整经营时间,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兼顾了邻里和谐,调解成功后,调解员还通过“奶茶议事日”跟踪回访,确保协议落实到位,邻里更加团结和睦。
以多元共治为支撑,在联调联动中提升调解效能。红湾寺镇将“一碗奶茶”调解法与“四级七天”调解法深度融合,不断健全完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充分运用共驻共建单位资源,形成“网格首调-社区劝调-综治中心联调-乡镇统调”的四级响应体系。调解队伍实行“1+6+N”模式,即1名专职调解员牵头,联合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社区工作者等6类力量,吸纳共驻共建单位、志愿者等N方参与。在综合市场商住楼防水层出现多处裂缝和变形后,镇综治中心立即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动司法所、住建局共同勘验,最终促成三方达成共同维修方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避免了各族群众直接接触产生冲突,受到了居民群众一致好评。
以民族团结为底色,在情谊交融中激发调解活力。“一碗奶茶”调解法实施以来,红湾寺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00余起,其中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纠纷占比达40%,均实现“零反复、零上访”。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在双语调解员的调解下,正在装修的安某和邻居杜某握手言和,并互赠民族特色食品,成为邻里和谐的典范。此外,“阿勒齐”调解工作室还成了民族团结教育阵地,通过“石榴籽”课堂、“赛罕梅朵”志愿服务等活动,传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碗奶茶”调解法既是居民群众的“暖心茶”,也是基层治理的“定心丸”,更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桥”,红湾寺镇通过以茶为媒,消解对抗情绪;以法为纲,厘清责任边界;以联为策,整合治理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让公平正义既有法治的严谨尺度,更显民族团结的温暖底色。
下一步,红湾寺镇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一碗奶茶”调解法,以“阿勒齐”调解工作室为圆心,以“赛罕梅朵”志愿服务队、专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共驻共建单位等多元力量为半径,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红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