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衔接】 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残疾人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动态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和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医疗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重点盯紧21户23名已脱贫建档立卡残疾人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提升的基础上,找准防止返贫、改善民生工作的切入点,突出接续帮扶核心,会同民政、教育、卫生、扶贫等部门,及时做好全县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家庭困难残疾人群体基础信息比对、政策衔接、问题筛查,对患病、辍学、低保、特困残疾人家庭情况进行实时预警监测,持续加大残疾人康复托养、就业解困、教育文化等领域投入和帮扶力度,确保全县残疾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牢固可靠。
【康复托养】 根据2020年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状况调查,上年度有康复服务各类需求的残疾人285人。2021年,认真分析各类残疾人需求数据,着力解决残疾人的需求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常态化“上门服务”,结合助残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便民措施,相继推出残疾人证评定“上门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上门服务”,年内为46名高龄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评残服务;为各农牧村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发放轮椅、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165件,为37名偏远村群众上门适配辅助器具。在各乡镇逐一开展白内障、青光眼等低视力免费筛查义诊活动,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康复复明手术;争取省级助听器项目,在各乡(镇)组织开展助听器集中验配活动,使63名听力残疾人走出无声世界、提高生活质量;在红湾寺镇红湾社区建立残联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组织实施“传递爱心·辅具共享·循环使用”公益项目,配发轮椅、厕椅、助行器、拐杖、拐杖凳等7种90余件辅助器具,有效缓解群众对辅助器具需求量大的问题;在红湾寺镇老年服务中心改造运营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寄宿制托养机构1处,落实改造资金3万元,面向各乡镇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缓解重度残疾人家庭照护压力。为肢体一级、视力一二级、智力一至四级、精神一至四级残疾人落实精准康复服务补贴14.15万元,县财政配套11.4万元;为康复支出较大造成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落实康复补贴资金1.88万元。为41名残疾人适配轮椅,落实资金1.27万元;为2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训练,落实资金3.5万元;为2名残疾儿童适配矫形器和启智用具;为6名残疾儿童和学生发放康复补贴2.2万元;为15名正处于黄金康复期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分别在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等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2021年,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28.9万元,其中中央彩票公积金25.2万元,县财政配套3.7万元。通过县级财政预算对康复支出较大残疾儿童、学生家庭落实康复补贴3.62万元。截至11月20日,2021年度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工作顺利完成,采集各类残疾人基本需求信息1389人,其中入户采集1339人,电话采集50人,入户率96.4%,残疾人康复需求上升至406人。
【兜底保障】 做好各级各类残疾人兜底保障项目资金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扶残助残政策,将一至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和肢体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阳光家园”计划,全面落实居家托养补贴;将83名重度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保障范围,将全县42名0—17周岁残疾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对其中14名残疾儿童实施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定点康复救助;将501名困难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落实资金49.25万元,527名重度残疾人纳入重度护理补贴,落实资金51.91万元,两项补贴叠加享受261人。会同教育部门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配合教育局落实残疾学生“一人一案”“送教上门”教育措施,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及时做好信息比对和数据通报,做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调查登记、统计录入、建档造册,将全县38名残疾学生纳入彩票公益金助学范围,年内发放彩票公益金助学金1.91万元;为1名参加高考残疾学生落实助学金0.3万元。城乡困难、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合参合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费全部由财政代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覆盖率、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家庭医生签约921人,签约率66%。
【就业创业】 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各项特惠政策,持续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信息审核机制,引导县内残疾人就业创业机构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督促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截至12月上旬,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17万元,其中:企业征收53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征收64万元。通过分散按比例安置20人、企业和残疾人就业创业机构集中安置67人,残疾人自主创业12人;扶持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1个,落实省级扶持资金15万元,安置残疾人6名;培育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1个,成功举办全市残疾人手工艺培训班1期,培训残疾人60名(肃南县30名),安置残疾人15名,落实培训资金11万元;扶持残疾人养殖创业基地1个,落实扶持资金1万元,安置残疾人3名。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向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倾斜,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组织各乡镇残疾人参加全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11人;组织参加全市残联系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1期,培训县、乡残联干部9人;举办县级残疾人就业提升培训班1期,培训残疾人120人,落实培训资金3万元。
【文体宣传】 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为精神、智力残疾人送政策、送文化上门,组织精神残疾人开展户外拓展、游园观光等活动,提升精神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的能力;培育扶持爱好文化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10名,给予0.5万元资金支持;推荐特奥会残疾人自行车项目青少年运动员1名,在2021年全国残奥会上获得优异成绩。在各乡(镇)深入开展第二十二次全国爱耳日、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全国第五个残疾预防日等大型宣传活动,利用县内各媒体、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预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和残疾预防知识等,加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在市残联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刊发各类残联工作信息11件。
【法律维权】 及时出台并完成残联改革方案的实施,规范残疾人证办理、实现残疾人证“跨省通办”,积极推进第三代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大力引导残疾人知法、守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结合走访调研、为群众办实事,多措并举做好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坚持对残疾人来访反映问题及时给予答复处理,不当场答复的,限期办理,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保驾护航。截至年底,肃南县已接待残疾人信访诉求登记受理残疾人信访16件,办理16件,上访者和诉求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在县、乡残联设立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站9个,聘请专职律师接受残疾人的维权咨询,鼓励残疾人群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法律帮助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