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年鉴2021-白银蒙古族乡》
白银蒙古族乡
2020年全乡完成财政收入836.3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4万元;农牧村经济总收入增长8%,达到2332.15万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1.92万元。
【农牧村经济】在确保全乡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牧草、小杂粮、菜心等特色种植业和订单农业。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1226亩,制种玉米585亩,制种菜心100亩,耕地种草280亩,设施农业60亩,其他作物201亩。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组织流转土地176亩,用于做大特色农业种植,实现了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双增长”。优化畜群结构,用足用活自治县支持绿色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农牧民群众大力发展细毛羊和肉牛产业,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肉牛养殖产业日益壮大,全乡共有肉牛养殖户27户,存栏黄牛399头,其中能繁母牛288头,出栏肉牛162头,年内新增饲养20头以上品种肉牛示范户9户;培育品种肉牛养殖示范户2户;存栏量较去年相比增加148头,增长56.7%。累积落实品种肉牛养殖贴息贷款16户180万元。补助能繁母牛养殖户22户,落实补助资金4.76万元。成功申报县级示范合作社1户、规范化合作社1户,奖励补助资金2万元。持续扩大牛羊保险覆盖面,全乡牛羊投保率达到72%。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加大非洲猪瘟摸排防控力度,小反刍等动物重大疫病免疫密度达到98%以上,检疫出栏牲畜2933头(只),严把猪肉进出关口,杜绝非洲猪瘟发生。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坚持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相融合,积极建设特色林果采摘园、烧烤营地等休闲观光基地1处43亩。加快配套完善喀尔喀蒙古特色村寨、喀尔喀民俗体验区、“森林人家”烧烤露营基地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东牛毛村2020年被评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至年末,全乡共有星级农(牧)家乐9家,其中三星级5家、四星级1家。从事骑乘服务、手工艺品展销、奶制品加工销售等旅游服务经营户20余户。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举办肉牛肉羊养殖、刺绣、服装裁剪制作及餐饮服务业等培训班5场100余人。广泛利用各类平台宣传推介,景区接待游客约6.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
【项目建设】“森林人家”烧烤露营基地项目完成建设投资171万余元,建成垂钓区、游客接待中心、茅草亭、凉亭、蒙古包、露营基座、游步道、水系、采摘园、入口标志等,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资100万元新建西牛毛村民俗体验区项目,完成场地平整、供排水管道敷设以及蒙古包底座硬化等建设内容,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组织群众自筹购置传统蒙古包15座;投资300余万元完成康白集镇自来水厂建设项目,水厂日生产水能力达500吨,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小集镇饮水安全保障。甘浚至大瓷窑二级公路已完成甘浚段沿线房屋拆迁工作,后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投资44万元完成9个泉塘坝维修工程,蓄水能力达到2万立方米;完成50万元丹霞湖水库防护设施工程,安装防护栏1150米,配套完成大坝视频监视系统、坝体及坝基渗压渗流监测、变形监测点,水库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投资123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东牛毛村5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所辖三个行政村共新建灌溉水渠4377米,有效解决了1500余亩的农田灌溉问题。深入挖掘喀尔喀蒙古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文化,讲好喀尔喀蒙古人迁徙故事,投资10余万元完成特色村寨喀尔喀乡村记忆博物馆设计、迁徙图绘制、文物征集布展,并免费对外开放;大力推动集镇周边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参与丹霞轨道交通项目线路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气、水、土”十条,切实整治燃煤小锅炉、餐饮油烟、道路扬尘等问题,提升改造集镇供热锅炉,农牧村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管网、泵站、污水处理站安全运行。加强水源地保护,水质各项数值均高于三类饮水标准。完成造林绿化120亩,补种苗木7.86万棵,种植景观花卉2.72万株。聚焦农牧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通过人居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切实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大力实施“五清一改”,着力消除 “视觉贫困”。年内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共依法拆除废旧房屋252.5平方米、残垣断壁287米、乱搭乱建建筑430.7平方米。改造大瓷窑片区31户门前花池,铺设路牙石1300米,硬化、绿化白银村26户群众门前地面3620平方米,修建花池397.42平方米。组织各农牧村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30余场次,累计清理“三堆”300余堆。常态化开展每月17日环境集中整治日行动,保洁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建立用管护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完成白银村8户改厕任务,落实改厕资金1.92万元,新建公共厕所2座,公厕改厕率超额完成。评选“美丽庭院”“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17户。白银村和西牛毛村年内顺利通过市级“清洁村庄”验收。白银村被确定为市级“清洁村庄”整村推进示范村。严格落实河湖长巡河制度,按照“一河(湖)一策”的管理保护方案,在全乡9处河流、湖泊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全乡14名河长(乡级2名、片级6名、村级6名)全年累计巡河巡湖400余次。联合畜牧、水利、环保等部门开展专项督查3次,整改问题11项。加大禁牧区管护巡查力度,开展草原巡查33次,依法查处偷牧抢牧等违规行为2起。
【乡村振兴】全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充分盘活村级闲置资产资源,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东西牛毛村合建成立的阿都沁旅游文化公司年内实现盈利,为8户群众分红6万余元。白银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已投入运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个,各村完成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共界定组织成员254户649人,量化资产225.63万元。完成98户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按时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启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完成158户数据摸底和数据核对工作,通过市、县两级验收。不断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进一步简化服务事项,提高服务效率。投入4万余元提升便民服务大厅功能,重新打造11个窗口72项业务“一窗通办”,全年为群众办理各类服务事项400多件。推进乡综合执法大队建设,成立执法领导小组,配备设施设备,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民生保障】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冲刺清零行动,加强组织领导,逐村逐户开展摸底排查“回头看”工作,全面排查督导补漏,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持续做好危房动态监测及改造工作, 重点关注返乡定居人员、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等住房安全以及建设年代时间较长的老旧住房、地质灾害易发隐患区域住房,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捋顺农村饮用水管理机制,积极对接饮水项目,完成大瓷窑500立方米储水池扩建和管网改造工程,有效解决了群众用水困难和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巩固控辍保学成果, 67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持续稳定在100%。开发公益性岗位6个,安置6名低收入劳动者就业,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7.65万元,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众增收的内生动力。完善低保定期核查制度,足额按时发放低保、特困人员、经济困难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以及临时救助等各类补贴42.05万元。全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和95%以上。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序开展,新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3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7次,开展宣讲活动5期,精神文明不断深化。大力弘扬健康文明生活新风尚,年内表彰奖励各类农牧村先进典型20余名,举办农牧民运动会、重阳节活动、青歌赛、蒙古长调比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全年免费开放,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继续加大乡风文明宣传力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村风民风文明向上。新建巾帼家美积分超市2处,累计为500多名群众兑换2000余积分。全面推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矛盾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全面落实信访工作制度,调处矛盾纠纷15件,调处率100%。完善乡村综治中心职能,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4场次,发放普法宣传包500余个,解答法律咨询30余次,惠及普法对象500余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乡举办安全生产类宣传讲座9次,张贴标语、悬挂横幅50条,设置安全警示牌20余块;对乡域内矿山企业等重点领域进行安全生产执法检查40余次,排查整改隐患150余条,1家水电企业顺利通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市级评估A级验收,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工作平稳有序。
【自身建设】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推进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1件,办复率和满意率进一步提高。完善政务公开、领导干部包村等制度。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民生工程建设、涉农项目和资金等,实施专人负责、限时督办、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县有关规定,切实抓好县委巡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深挖问题根源,开展廉政教育、诫勉谈话。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入手,不断完善机关考勤值班制度、请销假制度、财经管理等规章制度。配合审计局完成党政主要领导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健全完善财务、“三公”经费管理、政府集中采购、工程招投标、公务用车、机关内部管理等各项制度,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