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阅读 退出适老化模式
首页 党政动态 美丽肃南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肃南县规划纲要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肃南县政务中心 2017-01-06 15:00:00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省市驻肃)各部门、单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1230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2016—2020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和中央、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地震灾害概况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中东部,祁连山北麓。辖区范围:东经97°12′—102°12′,北纬37°28′—39°49′,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由四块不连片的区域组成,同甘、青两省的15个县(市)接壤。东临天祝藏族自治县、凉州区;南靠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天峻县;西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自西向东与玉门市、嘉峪关市、肃州区、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民乐县、山丹县、永昌县为邻,总面积2.38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5.22%,占张掖市面积的56.6%。构造位置上,祁连山地震带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邻阿尔金山地震带,北界在金塔县阿拉善以南,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以北西西向深大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深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其中北西西向断裂在全新世以来具有强烈活动,是主要的孕震构造之一,据统计显示,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震级大、震源浅、破坏严重的特点。我县位于祁连山地震带中西段,受祁连山地震带影响,1990年至今,我县及边邻地区Ms5.0以上地震发生5次,其中55.94次,66.91次。我县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连续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重点危险区,震情形势严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发展现状

1.地位作用

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防震减灾工作对于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医院、学校等抗震能力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将会成倍增加。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将显得更加重要,必须继续优化监测台网建设,提高地震分析预报能力,夯实震害防御基础,完善地震应急体系,强化建筑物抗震设防、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切实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需求分析

防震减灾工作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由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三部分构成。地震监测预报需要先进的、布局合理的监测台网和配套的分析预报软硬件及专业人才支持;地震灾害防御需要更加严格的落实震害防御措施和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地震应急工作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应急机制建设,内容包括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编制和修订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和培训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机制等。三大工作体系互为基础,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抓好,才能整体推进。

3.工作现状

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九五以后发展较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地震监测预报。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磁波为主的地震监测系统,群测群防队伍基本稳定。

2)震害防御。基础数据库已经建立。科普宣传做到了常规宣传和特殊时段强化宣传的紧密结合,建设完成了一批省级和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搭建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络平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寺院。成立了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队伍,实现了持证执法、文明执法。开展了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工作。

3)地震应急与救援。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肃南县地震应急预案》,各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做到了组织健全、人员到位、措施可行、准备充分。应急救援形成了以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专业救护队伍和乡(镇)、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共同组成的救援体系。应急装备配有部分个人装备、卫星电话和应急车辆等。

4)现有条件。地震局现有工作人员4名,2008年完成了肃南县电磁波数字化遥测。 

4.问题不足

1)防震减灾综合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事业经费不足,制约了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发展水平。

2)建设工程抗震安全监管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继续提高。

3)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认审批监管机制还不完善。

4)地震监测预报设施更新滞后,地震分析预报水平与社会的要求还有距离,应急技术和装备还不适应大地震应急需要。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防灾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法制和科技进步成果,大力加强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提高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原则。坚持防震减灾工作服务并服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县情、震情、灾情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今后5年我县防震减灾事业的战略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2.协调发展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律,保证防震减灾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坚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和第一个“100目标相衔接;坚持长期与短期目标相结合,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相配套、重点与一般相兼顾、局部与全体利益相统一,注重体现综合性、系统性。

3.综合防御原则。以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科学研究为依托,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各个环节的工作统一部署,实行有效的综合防御。

4.可操作性原则。统一规划,条块结合,分步实施;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充分考虑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三大工作体系,促进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工作快速协调发展,力争实现到2020年全县城乡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二)主要任务

1.加强地震预测科学探索,增强大震巨灾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在不断改进观测技术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与地震台的业务联系,努力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预报方法,建立地震科学预报模式,建设地震预警网络,及时提取异常判定指标,力争在大震前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地震预报意见,增强大震巨灾的预防能力。

2.强化抗震设防管理职能,提升地震安全保障水平。充分发挥防震减灾法规建设的保障作用,从建设规划的源头依法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关,加强学校、医院、农居安全工程抗震建设规划管理。有计划,分步骤对全县重要建(构)筑物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大中型水库,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开展抗震性能调查,对城镇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进行加固,全面提升全县各类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保障能力。

3.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细化防震减灾指挥部职能,做到组织、人员、措施到位。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组建地震应急救援队并开展应急演练,及时开展震害预测及评估数据的调查统计,对震害预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震后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度,逐步更新和增加应急装备,保障地震应急救援高效、有序。

4.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始终坚持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科普宣传月、安全生产月、“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段,在认真抓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网络,探索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利用科技大篷车等宣传途径,广泛动员各方面积极参与,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寺院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水平,强化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学习、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做到震时能沉着应对,并采取正确的自防、自救、互救措施,震后能迅速组织抢险救灾,社会秩序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稳定。

5.设立地震保险,确立巨灾风险保障机制。为切实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积极推进建立地震巨灾保险、县财政适当补贴的地震灾害保险机制,降低社会地震风险,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确保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四、重点工程计划和专项建设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地震预警体系建设。抢抓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机遇,积极配合省、市地震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地震预警台站和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预警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作用。

2.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在地震预报、灾情核查、科普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对防震减灾群测群防队伍的政府管理、行业指导、民众参与的管理模式,争取全县8个乡(镇),102个行政村每个乡(镇)配备1名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地震宏观测报员,并逐步解决宏观观测人员报送资料和通信等费用问题,促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二)震害防御体系建设

1.城镇建筑物抗震能力调查。开展城镇抗震能力调查,及时做好抗震加固,排查和排除地震灾害隐患。城镇抗震能力调查以县城为主,由建设局牵头,地震部门配合,分期进行。

2.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严格抗震设防审核及施工监管,通过精准扶贫、小康村建设、危旧房改造等渠道每年新建地震安全农居示范户200户,5年建成1000户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户。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整个农牧村民居的抗震安全能力。

(三)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一个,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

2.通信设备建设。配备卫星电话、GPS卫星定位仪和短波无线对讲机,完善地震应急通信功能。

3.灾情评估设备建设。配备摄像、照相、录音器材、提高现场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地震现场指挥部设备建设。配备车载电台1部、指挥部工作帐篷、基本工作用具、发电照明、笔记本电脑、数字传输等设备。

5.救灾救援设备配备。配备生命探测仪、千斤顶、破碎机等救援设施设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发改、财政、建设、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单位要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特别要做好规划的衔接和保障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管,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要实行分级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

(二)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将防震减灾地方立法纳入政府法制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行政审批监管,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夯实保障机制。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同级财政预算,逐年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经费投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和全县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加快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建设的培训机制,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专业工作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防震减灾工作需要。

(五)加强检查监督,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自觉接受上级地震主管部门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要不断完善自身工作制度和措施,依法履行职责,对各部门单位制定的防震规划实行备案制度,并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对防震减灾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网站标识码:6207210004
备案编号:陇ICP备07000941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102000121号
主办单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肃南县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