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阅读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肃南县规划纲要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 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4-01 15:20:00 背景色:
索引号 620721003/2022-00078 发文字号 肃政办发〔2022〕28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肃南县政府办;肃南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4-01 15:20:00 是否有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省市驻肃)各部门、单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31日


肃南县“十四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为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根据《中共肃南县委关于制定肃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县农牧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以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主,着力推进种植养殖效益提升,以建设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为主,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依靠政策扶持、科技推动、资金投入,强力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全县农牧产业稳步发展,生产效益显著提高,饲草基地较快增长,农牧业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为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到2020年6月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量达到101.61万头(只),由于受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十二五”末减少21.54万头(只);绒毛、肉类、鲜奶产量分别达到2003.24吨、12365.36吨和5664.56吨,除绒毛量比“十二五”末减产229.45吨外,肉类和鲜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2285.29吨和3307.64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01万亩,较“十二五”末增加近3.3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59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2.29万吨。全县农牧业增加值达到7.89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3.16亿元,增长66.8%,年均增长10.8%;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01元,比“十二五”末增加6369元,年均增加1273元,年均增长8.1%。

——农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面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到实处,基本达到动态平衡,草原生态持续向好。持续推进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统筹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农牧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1个、废旧地膜回收点3个、粪污堆积发酵场113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68座、有机肥生产加工线1条,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尾菜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3%,农牧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突出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等特色优势畜种,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牦牛生产基地和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2020年细毛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8.65万头、规模种植牧草达13万亩。坚持引繁推并举,着力加大畜种改良力度,“十三五”以来,共引进优质种公畜1265头(只)、冻精11094支,培育细毛种公羊1150只,改良细毛羊102.6万只、黄牛0.78万头、牦牛 复壮改良4.93万头,细毛羊只均产毛量达到4.04公斤, 比2015年提高0.14公斤,羊毛综合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牛的数量和生产性能同时也得以提高。

——品牌营销战略成效斐然。绵羊穿衣、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推行,怀孕母羊补饲、羔羊早期补饲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十三五”以来累计推广绵羊穿衣30万件以上,实施机械剪毛40多万只,组织化销售细羊毛1300多吨,每公斤价格均比分散销售高2—3元。突出“高原”和“绿色”两大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示范点2个,取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2个和绿色农产品认证证书1个,明花乡前滩村和大河乡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认证证书达19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占生产总量的比重达到58%以上,以高山细毛羊、牦牛、马鹿为主的特色产品效益显著提升。

——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农机购置等扶持政策,“十三五”以来,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67.4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036台(套),全县拥有量各类农机15054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7.7万千瓦,较“十二五”末增长6.4%。大力推广农作物机耕机播技术,农机总作业量34.31万亩,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较“十二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农业机械检验率、换证率、持证率,分别达到85%、95%和90%。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实施项目4大类29个,完成投资20177万元,新建养殖小区(场)44个、暖棚羊舍4985座、储草棚600座、消毒池20个、无害化处理设施68座、牲畜改良站5座、牛羊标准化防疫注射圈187处,配套水电路等设施11处、牧草收割加工设备315台(件),全县95%以上的小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舍饲养殖率达到75%以上。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市级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累计达到5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累计达到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主导作用日趋凸显。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发展,建成8个互联网+绿色畜牧业生产示范点,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畜产品质量有效保障。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和“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和“零收费”制度,对常规动物疫病实施计划免疫,危害畜牧业的重大传染病有效控制,牲畜因病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2个,全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32.5%以上。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1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8个,全面落实“一严格、五禁止”措施,加大对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检测和监管,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牧业安全生产和农畜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农牧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牧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建成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1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7个,全面完成土地(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村土地“三权分置”得到落实,在稳定土地(草原)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农牧民开展土地(草原)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县流转土地(草原)82.35万亩,形成了洋葱、牧草等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基地。完成全县102个村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登记赋码工作,并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扎实有序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13个行政村试点开展农牧村“三变”改革,农牧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新型经营主体异军突起,规范运行的合作社达到37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分别达到4家和30家;培育县级以上家庭农(牧)场83个,累计达到630个。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县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农牧业生产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农牧业生产方式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种养加销各环节尚未形成相互融合、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产业结构单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还需进一步提升;农牧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明显,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双紧”挑战越来越严峻,在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产业发展不平衡。农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低端农畜产品过剩与高端优质农畜产品不足的矛盾并存;农牧业生产规模与效益不平衡,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农机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机械耕播收入水平较低,机械化作业推行难,规模效益不高。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业科技含量低,农牧民靠科技、靠质量、靠标准化生产发展畜牧业的能力有限,标准化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成熟的科学技术在引领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不显著。生产方式粗放,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小规模分散经营弊端日益凸显,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农牧业竞争力不强。

——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带动效应不强,卖活体、胴体等初级产品的瓶颈制约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缺乏新型经营主体且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单一;土地流转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发展中初级生产的多,加工增销的少,存在一头强、一头弱的情况,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提升和整体效益的发挥。

——多元化融资渠道不宽。农牧业发展缺少大项目,专项资金投入少,对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扶持有限,阻滞了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城镇化水平低,对农牧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工业不发达,反哺农牧业的机制未形成;农牧村金融发育迟缓,企业和农牧户融资渠道窄,融资困难;扶持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针对农牧业的融资信贷扶持政策少、融资门槛高、担保抵押难、贷款周期短,生产资料抵押贷款等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实施难。

——安全威胁依然存在。自然灾害突发频发,新发动植物疫病不断出现,加之活畜禽调运频繁,流通环节疫情控制力量薄弱,疫病诊断和防控难度增大,农牧业生产不安全因素增加;基层防疫和检疫力量薄弱,疫病防控、检疫监督、投入品监管难度大,活畜禽及农畜产品流通环节多,加之质量监管手段不健全,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三)面临的挑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牧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耕地资源的制约将进一步趋紧。天然草原超载放牧、农业面源污染、农牧业生产废弃物治理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于建设绿色畜牧名县和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增、地减、水减”趋势仍会继续,资源和环境条件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紧和环境约束紧的“双紧”挑战。二是农牧村空心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进入“十四五”时期,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农牧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打工,将会有更多农牧民市民化,农牧业“副业化”趋势增强,懂技术、会管理、有头脑的新型职业农牧民缺乏,从事农牧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农牧业生产管理面临高素质人才缺乏和劳动力缺乏的“双缺”挑战。三是实现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农牧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农畜产品价格也相对进入“偏低周期”,农畜产品在持续多年增产的情况下,已基本达到高限,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价格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农牧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影响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牧业生产面临着增产增效难和农牧民增收难的“双难”挑战。四是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生产分散性较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牧民滥用投入品现象的存在,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出口农畜产品质量把关更加严格,外来农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农畜产品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畜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畜产品安全面临社会敏感度高和质量要求高的“双高”挑战。

(四)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期、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速期、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建设现代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1.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为“十四五”农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国家支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投资大幅增加,支持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省、市、县出台了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牧业信贷支持力度,支农惠农政策环境日趋利好。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正在积极推进。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3)的实施,将会推动产业振兴;全市“四个百万”工程和“六大特色产业”的培育为打造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提供了新的路径举措。

2.科技革命兴起将为“十四五”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近年来,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为传统农牧业转型发展带来巨大推力。互联网开启了农牧业发展的新时代,催动农牧业向自动化、规模化、数字化转变,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持续快速发展、普及和应用,将对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服务方式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3.工商资本的进入将为“十四五”农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工商资本注入农牧业后,促进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牧村,将带来资金、信息、管理、理念等全面流入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实现工商业、服务业与农业的全面对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十四五”农牧业转型形成有力助推。“十四五”时期是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提速期,“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创造了众多利好机遇,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我县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将加速推进我县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绿色有机畜牧业的转变进程。

5.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将为“十四五”农牧业腾飞增添发展后劲。以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将逐步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劳力资源不足、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创建滞后等问题,将为“十四五”现代农牧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6.消费需求的升级将为“十四五”绿色有机产品带来新拉动。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群众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及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休闲农牧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在饮食结构中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安全放心,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档次,对优质、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尤其在“互联网+”“旅游热”等背景下,消费热点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使拓展农牧业发展空间的带动力更加巨大。

7.资源优势将为“十四五”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我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天然屏障,赋予了发展绿色有机畜牧业的优越条件;生产处于纯天然状态,境内没有现代工业污染,环境安全度高,为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提供了根本保障;肃南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和藏系绵羊等优良畜种,其肉质鲜嫩、风味独特,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发展有机畜牧业和生产有机畜产品的物质基础。

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三新一高”要求,秉承“畜牧稳县”的发展定位,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高原”“绿色”优势,以建设大明现代农牧业示范区为契机,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供给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细毛羊产业和肃南牦牛为重点,以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要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保障农牧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推动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一个目标:农牧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绿色有机农牧业转变,争当全市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以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大力转变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一个中心: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好势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六个提升:即全面提升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持续推进畜禽粪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推动形成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政府主导发展。牢固树立政府在转型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最大程度凝聚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合力。加强规划指导、政策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注重运用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引导农业农村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合力推进机制。

——坚持多点支撑发展。充分发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裕固文化优势,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培育农旅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农牧业、工业、商贸、金融、文旅等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平台,实施一批绿色生态示范重大工程,引领带动绿色农牧业、生态工业、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突破制约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利用水平、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及适用技术,推进养殖生产方式转变,强化养殖治污减排工作,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

——坚持示范带动发展。突出重点、突破节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典型带动、打造亮点,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集中力量,率先打造一批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牧)场,辐射带动周边农牧业农牧村发展,全面提高全县农牧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农牧结合发展。树立“农牧结合、为养而种、种养循环”的理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牧草,统筹种养配套协调发展。

(四)奋斗目标

围绕全市加快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接二连三”“农头食尾”方向,大力发展高原绿色畜牧业、特色种植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构筑现代农牧业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全县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有效发挥,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显著增强,品牌带动效应明显提升;农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农牧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出率达到65%以上,粮食产量保持4.5万吨以上;全县6月末牲畜饲养量达到110万头(只)以上,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70万头(只)左右;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达到80%以上;农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7%左右,达到11.07亿元;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31887元以上。

(五)重点工作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推进产业培育、提质增效、品牌建设、污染防治、精深加工、“农牧业+”示范,加快农牧业现代化。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境承载能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理念,勇担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努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双向转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一是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全面打好农牧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循环产业体系,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废膜回收利用和粪污资源利用,力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5%、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探索建立乡村贮存、统一运输、集中处理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进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达到100%;严格执行兽医医疗和农资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定点无害化处理有关规定,持续改善农牧业发展环境。二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一条“生态建设承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打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加大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完善草原生态奖补、生产生活保障等政策,探索搬迁农牧民参与和融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有效路径,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2.打造绿色特色竞争优势,加快农牧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实施现代农牧业升级行动,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立足大明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建立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产业,以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引领带动三产融合发展,加强现代农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坚决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大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和撂荒地整治力度,着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好支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实现粮食生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二是推动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小杂粮、沙产业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构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体系。积极争取实施“粮改饲”项目,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大力发展以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为主的草产业,建设15万亩的现代优质牧草基地,保障饲草料有效供给。三是提升细毛羊产业。继续突出甘肃高山细毛羊主导地位,发挥“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特色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优做强甘肃高山细毛羊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创建和细毛羊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研究解决好在生态环保大背景下的精细化、规模化发展的问题,通过建立繁育基地、流通体系、推广两年三产繁育技术等,夯实细毛羊发展基础,壮大细毛羊产业规模,全县细毛羊饲养量达到60万只以上。四是发展壮大牛产业。坚持适度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在明花、祁丰等浅山区和半农半牧区优先发展以西门塔尔为主的肉牛产业,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在皇城、康乐、马蹄、大河等高海拔地区,建立肃南牦牛生产基地。加大能繁母牛补助扶持政策,采用夏秋放牧、冬春补饲、异地借牧等方法,缩短饲养周期,提高繁殖率,促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其中肃南牦牛饲养量达到8万头,品种肉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五是发挥“三品一标”优势。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立足“高原”和“绿色”两大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创响一批具有肃南特色的“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品牌。提升“赛美努”(毛)、“九排松”(肉)等品牌知名度,打造肃南“甘味”知名品牌农畜产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取得“三品一标”证书3个以上,累计达到22个以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及规模养殖户使用“赛美努”(毛)、“九排松”(肉)畜产品商标和“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和“肃南牦牛”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做响做靓现有公用品牌,设计推出最能代表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广泛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形成品牌优势。推动农畜产品加工销售的规模化、品牌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六是加快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建设。认真研究推进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各项措施,在细毛羊和牦牛养殖优势区,鼓励、支持农牧民群众创建示范性家庭牧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系统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稳步扩大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争用5年的时间建成有机畜牧业示范县。

3.大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发展各层次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借鉴“三元双向”循环模式,推动种植业与畜牧业、种植业与加工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一是着力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发挥“山上放牧-山下繁殖-异地借牧-舍饲育肥-集中屠宰”养殖新模式优势,努力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运行,有序清理“空壳社”,规范一般社,扶持较强社,发展联合社。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支持农村集体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做大做强,支持乡(镇)组建产业联合社,发挥主导带动作用。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和培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到2025年,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蓬勃发展,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各类主体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00家,生产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得到巩固提升。加快整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示范社创建取得重要进展,创建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20个、县级25个,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带动效应、强链功能显著增强。三是着力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以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由增量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加快繁育推一体化体系建设,创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推动特色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牧业模式,推动种植业与畜牧业、种养业与加工业之间良性循环。重点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农畜产品、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形成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四是加快全程机械化水平。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新提升、全面机械化有所突破,为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供机械化支撑,使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建立健全农牧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进生产工艺与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突破蔬菜机械化种植采收、马铃薯机收、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防控体系建设等瓶颈,支持引进高端智能、特色产业农机装备,开展农机作业补贴,粮食主产区建立全程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示范点,巩固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4.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幅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好党中央新阶段“三农”工作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三个总体稳定”要求,高质量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持续巩固提升扶贫成效,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分类施策拓宽已脱贫户增收渠道,加大已脱贫人口的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巩固提升计划或增收帮扶计划,建立稳步增收长效机制。加强农牧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及时掌握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持续加大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就业扶贫力度,增强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贯彻落实好省、市、县工作部署,突出“一轴两心四区五带”,以张肃公路沿线乡镇村为重点,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加快塑造产业新业态、加快提升农畜产品市场占有率、拓展农民收入增长新空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等方面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努力打造农牧业强、农牧村美、农牧民致富的乡村振兴肃南样板。三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乡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行政村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全面提升农牧村水、电、路、网、讯、物流等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全县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持续推进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学习借鉴甘南州全域无垃圾、生态文明小康村、“五无甘南”等经验做法,全力抓好“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机制,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5.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激活农牧村发展活力。围绕人、地、资金、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五个要素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因地制宜深化农牧村综合改革,推动农牧民资产稳定保值增值,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农牧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稳定和完善农牧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牧民合法权益。推进落实农牧村土地“三权分置”,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发展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租赁农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加强农牧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域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引导农牧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优化组合,稳步推行“村党组织领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农牧户承包地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完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共享牧场”“牛羊托管中心”等“互联网+农牧业”“合作社+产业链”新模式,为拓宽农牧民财产性增收途径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革,探索建立集体性质股份制公司,推行实体化运作,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效、农牧民增收。三是稳慎推进农牧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格农牧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防止土地占有失控。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逐步建立完善盘活利用农牧村闲置宅基地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农牧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推动生产要素改革。围绕盘活土地(草原)等生产要素,开展创新农牧村融资途径改革试点工作,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打造集农牧业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民族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深入实施“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持续放大农旅产业融合的几何效应。

6.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落实落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机安全生产措施,扎扎实实把安全生产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做实、做细、做到位,形成安全生产工作合力,促进安全生产稳定向好。一是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依法督促落实畜禽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鼓励和引导养殖场(户)改善动物防疫条件,严格按规定做好强制免疫、清洗消毒、疫情报告等工作。建立健全畜禽贩运和运输车辆监管制度,对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督促指导养殖场(区)和屠宰厂(场)配备相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依法落实疫病自检、报告等制度。二是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防疫体系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水平。加强养殖小区管理,落实工作监管措施,进一步强化县、乡(镇)畜牧兽医人员“一对一”监管措施,探索建立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参与动物防疫的新机制、新途径,稳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监测预警、防控和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养殖场(小区)动物疫病防控附属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大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三是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和“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全面落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净化、消灭措施,推动动物疫病防控从有效控制到逐步净化消灭转变。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建设,提高疫病诊断能力。积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常见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健全包括组织、技术、物资在内的应急机制,提高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后的快速应对能力,重大动物疫病、常规动物疫病防控达到规定标准,因病死亡率大畜控制在1%以下、小畜控制在3%以下。四是提高动物防疫监管能力。加大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把进出口关,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全面推行动物产地检疫申报制度和电子出证工作,确保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出栏动物检疫申报率达100%,散养户产地检疫率达到70%以上。严把入场检疫关、同步检疫关、无害化处理关和消毒关,抓好畜禽屠宰检疫监督工作,确保定点屠宰动物检疫率、出证率、检出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大人畜共患病的检测净化工作,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五是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严防草地贪夜蛾等区域性重大病虫害,大力推进“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两增两减”行动,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点,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以上,确保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六是全面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严格执行县城周边乡(镇)、行政村牛羊定点屠宰,严格落实农牧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准入、进出货登记备案、产品销售公示制度,全面加强农牧业生产投入品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完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禁用清单”,强化农兽药管控与残留超标整治,加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监测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确保农畜产品平均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立健全农畜产品产地合格证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保障农畜产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强化生鲜乳监管,确保不发生生鲜乳质量安全事件。

7.强化科研和技术推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高新技术抓引进、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推广、实用技术抓普及、综合应用出效益的思路,加快科技推广力度和成果转化利用,提高农牧业科技覆盖面和贡献率;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快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大科研攻关和科技转化力度。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牧研所、甘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县域内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完善“揭榜挂帅”人才激励机制,以畜种改良、农畜产品加工、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突出高效节水、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转化。搭建服务平台,支持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高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业带产品来肃开展商业化开发应用,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到价值转化,形成产业化能力。健全政府主导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科技服务功能,形成“结构合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技术支持体系。落实技术人员包乡蹲点、抓点示范责任,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积极探索农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探索“产品+技术”“社会化服务+技术”等市场化服务供给模式。二是强化农业实用人才培养。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农牧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专家服务团制度和包抓责任制,打通科技进园入乡通道。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位”,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创业”的新型现代职业农牧民和现代农牧业经营领军人才。

8.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发展服务功能。加强和完善现代农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展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装备、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抓好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服务和挂职锻炼;积极引进和招揽高端人才,鼓励和支持本土人才在生产一线创新创业,加大对具有产业化、市场化等现代经营理念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牧业,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有学历、能创新的“农创客”、网商电商能人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等,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县皇城绵羊育种场和赛美奴种畜繁育公司建设,结合省级高山细毛羊示范区建设,把县皇城育种场建成国家级绒毛用羊核心育种场。加大细毛羊核心群培育力度,在细毛羊主产区培育核心选育群250户/30000只;坚持“以育为主、引繁结合”的方针,加强优质种公羊的选育,为细毛羊改良提供优质种源;健全完善村级绵羊配种站,加快推进细毛羊扩繁计划;以2个省级种畜繁育场为核心,开展多胎细毛羊胚胎引进和培育工作,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的繁殖性能。加大黄牛冻配改良力度,提升现有的黄牛冻配改良站(点),年改良黄牛5000头,着力提高黄牛良种覆盖面;持续开展牦牛复壮改良,年引进优质牦牛种公牛100头,年复壮改良牦牛1万头,提高肃南牦牛生产性能;开展“肃南牦牛”国家遗传资源鉴定,争取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第三次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摸清我县种质资源现状,开展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种和开发利用工作。三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土地(草原)流转市场,为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搭建平台。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开展土地(草原)流转,推动生产要素向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经营能手集中,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潜能,激发内生活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经营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镇)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依法做好农牧村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工作。四是加强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巩固周边市场、开拓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的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经济合作,紧紧围绕主导畜产品,巩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研发应用新产品加工技术,扩大系列产品生产规模,在条件具备的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并主动开展出口创汇销售工作,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的绿色有机畜产品供应体系;健全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发布农畜产品价格、供需信息,指导销售工作,为农牧民规避市场风险,稳定增收奠定基础。五是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和支持农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力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收集、发布农畜产品价格信息,指导农牧民销售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流通率,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实施“走西口”战略,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推动外向型畜牧业发展。

9.打造互联网+现代农牧业新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不断丰富“互联网+”载体,构建远程农牧业科技服务和农牧业科技共享服务平台。推广共享牧场和牛羊认购等新商业模式,实现本土产品推广上线、关联营销和市场开拓。一是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以大明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开展省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智慧农牧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园区的信息化引领水平,打造农牧业科技新引擎。加强农牧业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强化数据积累,加强数据分析,全力抓好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农牧业信息化水平,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二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着力实施“数字”农牧业战略,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共享牧场”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构建具有牧区特色的农牧业电商新模式,推动互联网与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加速融合。加快构建远程农牧业科技服务、农牧业科技共享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与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农畜产品产地合格证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保障农畜产品安全的可追溯性。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新常态下的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面向农村的电商网购业务,拓展特色优势农畜产品销售平台,建立农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实现线上线下的融会贯通。依靠互联网带动农牧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结合,拓宽销售渠道,畅通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促进绿色、有机畜产品销售,实现畜产品由“产得好、加工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制,组建产业联盟,发挥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推行专家、专图、专责、专资、专策“五专”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严格政策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农牧业重大工作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及资金,促进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继续推动出台更多、更优惠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贴等多种投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对农牧业投入的导向和启动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支农投资结构。积极向上级争取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动植物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好扶持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定期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向金融和担保机构推荐,优先予以担保贷款支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品种,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稳定性。

(四)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科技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项目承包和有偿服务;加快农牧业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常规技术、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动农牧业科技与现实生产的高度融合,提高农牧业科技的覆盖面和贡献率;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场,培养一批科技应用示范户和乡村科技带头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以科研工作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为载体,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体系建设,理顺农业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监管能力。认真执行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保护农牧业资源环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资、兽药饲料打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建设,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和农牧民利益。依法开展动植物防检疫,严把检疫关口,严防输入性动物疫病、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及危害;加大制种玉米生产经营秩序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制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禁用清单”宣传力度,严格落实“一严格、五禁止”规定。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落实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切实做到“四个最严”,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六)狠抓项目建设。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和引领效应,抢抓国家逐年加大农牧业投入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把编制、储备和申报项目作为重要抓手,促进现代丝路寒旱农牧业建设。牢固树立以重点项目建设支撑、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理念,紧盯国家和省上确定的项目建设指南,以牛羊良种繁育体系、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草畜产品精深加工、牧草基地建设、畜牧业区域循环经济、动物疫病体系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等项目为重点,积极储备国扶项目、及时申报待建项目、加快实施在建项目。积极主动地与上级业务单位的沟通衔接,争取让更多的项目列进本子、挤进盘子、装进篮子,力争得到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

(七)转变服务方式。切实增强做好农牧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注重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创新服务方式,鼓励技术人员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或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在职创业,研究、开发、推广新技术,兴办农畜产品加工实体、领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入驻养殖小区开展服务工作,为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搭建平台。要加强农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技能、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指导农牧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能力、服务助农增收的能力、组织协调抓点示范的能力、应对市场开拓创新的能力,确保“十四五”农牧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附件:肃南县“十四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

附件

肃南县“十四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