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阅读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肃南县规划纲要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 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3-25 15:11:42 背景色:
索引号 620721003/2022-00047 发文字号 肃政办发〔2022〕22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肃南县政府办;肃南县气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3-25 15:11:42 是否有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省市驻肃)各部门

肃南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3日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和新要求对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做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重大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新需求。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国气象局《“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提升规划(2021-2025)》《甘肃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张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一)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1.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出台《肃南县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肃南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基层防灾减灾队伍不断壮大。

2.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决策气象服务效益不断显现,决策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显著提高。针对肃南县实际需求,开展旱情监测、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预报、生态气象监测等特色服务项目。

(二)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初步建成

1.综合气象观测网更加完善。肃南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实现双套站运行,具备分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实现一体化业务运行,地面气象要素全自动化观测;气象数据传输方式进一步升级,数据准确性、及时率得到极大提升。

2.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稳步提高。初步建成涵盖基本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影响等较为完整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不断提高,基本气象要素短期预报准确率平均提升3%,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提升5%。建立畅通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信息网络及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加强。推进气象业务“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通信网络传输能力得到提升,信息共享和气象数据处理能力明显增强,装备保障体系得到完善,气象装备稳定运行率、数据可用率进一步提高。

(三)气象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1.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提档升级人影设备,引进先进研发成果,建成3处具备连续监测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气象监测站,全面助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

2.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基于本站实际情况,着重培养本单位大气科学专业预报业务骨干人员赴省、市局学习预报业务,加强本县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运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86%,气象类专业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达到72%。

(四)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1.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不懈加强党建工作,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履行主体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有效开展,有效保障气象事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202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人次荣获“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3人次获“全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表彰。

2.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制定《肃南县气象局权责清单》,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体制,建立肃南县气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库和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推进“互联网+监管”应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气象执法工作。与县应急、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防雷电设施安全专项检查。建立规范性文件“废、改、立”清单并完成清理任务,气象法制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十三五”气象事业重点工程进展良好

1.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工程

地面人影作业能力建设:建设标准化作业点1个,人影地面烟炉4座,配备人影弹药安全储运箱2套,提档升级人影装备,完成肃南县级地面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建设。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成综合监测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指挥大厅及配套设施。建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气象服务会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等综合监测服务系统。

2.农业气象服务工程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2016-2017年连续开展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在区域自动站监测点和山洪灾害易发区架设了5套实景监控系统。建立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完成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大风四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苜蓿、玉米两类作物适宜种植区划。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县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防御规划和防御指南。创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培训。

3.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2019年建成全省首个县级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具备连续监测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干旱发展、森林草原火灾等功能。联合有关部门单位发布森林草原火险等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推进气象为农服务融入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提升工程2016年,投资400万元实施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气象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新建二层框架结构业务用房一幢782.1平方米、一层框架结构辅助用房130平方米、门房及其它辅助用房75平方米,完善水、电、暖等附属配套设施,接入城市集中供暖系统。2020年,投资74万元,对观测场周边及台站南侧进行了维修改造,单位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和环境条件,为肃南气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形势

(一)国家重要战略实施带来新挑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气象工作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完善气象发展思路,丰富气象发展内涵,开创气象发展广阔前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气象事业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要求气象部门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突发气象灾害监测有盲区,气象预报关键技术支撑仍缺乏,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存在,科技进步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新挑战。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需不断发展地面、雷达综合观测技术,创新应用智能监测技术。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及灾害链发生机理、致灾条件、成灾规律的研究,气象灾害风险判别智能化、预报预警精准化、防御组织高效化和影响评估精细化等需求,需要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业务协作机制。

(三)肃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需求。肃南县自然环境脆弱,气象灾害种类多、损失大,突发性、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等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影响将越来越大。“十四五”期间,切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肃南县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兴县、畜牧稳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着力构建“一屏统揽、一轴引领、两翼齐飞、五园支撑”空间发展格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进一步健全,要求气象保障服务有新作为、新贡献。

三、薄弱环节

“十三五”时期,肃南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进步、人民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肃南气象事业接续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气象监测预报预测能力有待提升。气象监测能力仍然存在短板,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与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要求还有差距,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无法满足肃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求,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创新能力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还有差距,气象信息基础条件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要求。

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服务体系有待提高。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服务体系现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防灾减灾、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综合气象服务能力与区域生态农牧业功能定位不相适应,服务精细化、全程性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服务针对性、时效性不能满足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农牧业产业发展需要。

人影技术手段和业务能力还需提升。现有人工影响天气探测手段和技术装备无法有效、连续、跟踪探测目标云系,难以科学准确确定催化潜力、催化时机、催化部位和催化剂量。常规气象监测站网和探测设备出于常规气象业务布局选型考量,远不能满足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新需求。作业方式以地面作业为主,作业装备滞后,作业点布局、技术手段、空域管控等因素制约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不系统不健全,人影业务指挥平台效益发挥不够,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待完善。

适应发展的高水平台站建设有待加强。对照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县级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水平仍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配套设施安全性、功能性和先进性方面建设相对滞后,单位综合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切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肃南县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兴县、畜牧稳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融入“一屏统揽、一轴引领、两翼齐飞、五园支撑”空间发展格局,围绕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定位,聚焦国家和省市县重大战略,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完善气象服务、业务、科技、治理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肃南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核心技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推进肃南气象现代化建设。

转变方式,绿色发展。从以往讲规模、重硬件、强基础建设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质量提高、效益增强的建设思路转变,着力推进肃南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需求牵引,共享集约。主动融入肃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气象服务切入点、发力点和突破点,联合政府机构、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共建共享。

三、发展目标

着力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科学标准、高度法治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加快构建智慧气象,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智能精准、结构完善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规范有序、高度法治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肃南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全市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气象保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构建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保障体系

(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体制机制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普查气象灾害致灾体信息、重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等,健全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以及多尺度隐患识别、阈值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和风险区划技术方法和模型库,形成主要气象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规范、有序推进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建立常态化气象灾害与次生灾害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依法加强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突出强化“政府主导、资源融合、科技支撑、依法运行”气象防灾减灾发展模式。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纳入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引导社会和公众依法参与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发展。健全常态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完善以预警预报为先导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与响应机制。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建设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精准发布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渠道,借助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消除接收盲区。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安全管理。

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构建覆盖城乡、规范标准的乡镇、社区气象工作站等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机构,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和志愿者、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强化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职责。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开展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在气象防灾减灾中作用,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规范化,形成“部门指导、社区组织、社会参与、公民自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构建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推进作业装备与设施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建设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物联网智能作业站点,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布局,建成统筹集约、协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学高效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加强生态修复型、应急救灾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升对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草原防灭火、重大社会活动等人影保障成效。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体系。

(二)加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补充完善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增加相关生态气象要素监测,增强自动化观测能力。强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研究型业务。开展重大工程、重大领域气候可行性评估,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卫星遥感应用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发展祁连山区无人机增雨雪技术与业务,提升人影作业能力建设。完善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机制,服务保障全县大气污染防治。提高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强沙尘天气影响评估。加强祁连山国家公园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项目气象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

(三)提升乡村振兴气象基础支撑作用

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积极引进和应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新技术,逐步形成集气候变化和气候、天气于一体覆盖关键农牧业生产活动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

(四)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气象业务发展能力

持续提升气象台站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气象台站配套设施改造、应急救灾、护坡围墙、交通道路等综合改造项目;建设集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融合高效的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及信息网络系统等环境设施,并对现有环境进行数字化改造;落实台站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防、防雷、消防、水电等规范化建设和老旧设施改造,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台站安全可靠运行;推进绿色台站、文化台站、特色台站、示范台站建设。

二、构建智能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一)发展精密化气象监测业务

优化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优化调整重要气象灾害敏感区和生态敏感区监测布局,构建精细化监测网,支撑智能网格实况业务和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提高;推进区域气象观测站设备升级,补齐气象监测站点短板,开展区域气象观测数据适用性评估,提高观测数据可用性。

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对现有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智能化升级;加强县级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推进特色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产品业务化。

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保障能力。完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信息化系统,提高自动化、智能化运维保障能力,实现业务故障快速定位和解决,加强气象设备保障能力。

(二)发展精准化气象预报业务

适应气象预报业务智能精准、客观定量发展要求,推进研究型业务发展。应用大数据分析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提升24小时内网格预报场时空分辨率,完善降水、气温、强对流天气逐小时客观预报技术,改进格点场订正、融合技术。建立完善延伸期预报和气候预测网格化,推进气候预测业务概率化。

(三)发展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

发展基于互联网用户需求动态感知业务,开展用户数据融合分析和挖掘应用。发展基于需求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大力发展以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动交互、智能定向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伴随式无感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发展自动智能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指标库、算法库和知识库,建设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形成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建立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强化针对社区、旅游区等人口密集区域气象服务。

(四)提升气象信息保障能力

加强气象信息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气象大数据应用。依托省市局“云+端”业务模式新格局,建立覆盖观测、信息网络、预报、服务各类业务综合监控与运维平台体系。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构建适应新业务格局安防体系,健全气象部门信息安全责任制和气象应用安全准入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整体监控,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护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气象业务应急备份能力,满足气象业务与服务连续性运行要求。

(五)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干旱、暴雨、暴雪、寒潮、霜冻等)时空演化规律、关键影响系统等研究,发展其客观描述指标体系。研究分析影响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的气象条件,构建相应气象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系统质量、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气象评价技术,建立完善气候变化评估业务系统。开展基于气候资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与服务功能承载力分析与评估技术研究,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核心技术,初步形成针对能源、交通、生态等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

三、构建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人才体系

(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以突破气象核心技术和区域共性关键技术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依托各类项目,着力加强监测、预报、预测、预警等领域关键技术应用攻关。

(二)推进研究型人才培养

持续推进研究型人才培养。围绕关键科研业务,聚焦科研业务关键难题和技术,继续推进人才培养力度和创新团队建设。转变业务人员传统工作方式,通过智能化技术发展和集约化流程重构,推进岗位职责再造,适当增加技术开发、科研或成果转化应用等职责任务,建设适应现代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型人才团队。

四、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化政治引领、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加强气象部门政治建设,为新时代肃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努力建设学习型部门。充分依托“学习强国”“甘肃党建”“中国气象局远程培训教育网”全面开展党性教育培训,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根基。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和气象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二)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

持续深化气象部门“放管服”改革,继续开展证明事项清理,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坚持问题导向,以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为主线,促进气象部门专业气象服务改革发展。以政府购买服务为重点,切实发挥气象事业机构在公共气象服务中主体作用。

(三)加强气象法规标准建设

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抓好气象法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落地。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气象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气象法制宣传。

构建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意识,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行政管理和业务考核工作体系,使标准成为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和履行工作职责重要抓手和技术支撑。严格执行“标准清单”制度,利用大数据和气象标准加强对事业、企业、行业服务监管,推动形成标准先行、依标办事行业氛围。

(四)加强气象文化建设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气象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气象人精神,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提升台站文化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建设图书室、阅览室,引导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丰富气象文化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升级工程,继续开展“星级气象台站”创建活动。

第四章 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一、基础性气象能力工程

(一)地面气象观测站

智能改造升级,完善观测要素。积极争取中央经费支持,将2013年以前建设运行的2要素考核站智能改造升级为4要素站;在肃南明花国家气象观测站增加能见度观测仪,加强沙尘暴高发区和沙尘暴上游天气能见度监测;在肃南西水国家气象观测站、肃南东岭国家气象观测站、肃南康乐国家气象观测站新增固态降水和雪深观测设备,使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更加精密和科学。

新建地面自动气象站。争取省级采购经费100万元,协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在肃南县摆浪河上游河谷地带(巴尔斯雪山)、肃南县长沟寺祁连圆柏林区(长沟寺附近)、肃南县皇城镇西城村、肃南县大河乡大岔牧场、肃南县明花乡深井子村、肃南县祁丰乡祁青工业园区等6处祁连山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易发地,工矿、旅游、农牧业发展重点区域建设6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用于加强气象监测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大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有效保障气象服务。

雷电监测站闪电定位仪设备升级。积极争取资金对肃南雷电监测站闪电定位仪设备升级,提升雷电灾害监测能力和提高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和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二)区域生态与气候观测能力建设冰冻圈气象监测站。依据《青藏高原冰冻圈与生态系统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基于现有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的气象站网布局,在肃南建设冰冻圈气象监测站和高密度土壤温湿度卫星校验网,从而形成覆盖我县冰冻圈类型和能够反映冰冻圈变化的肃南冰冻圈气象观测站网。开展积雪、冰川和冻土观测。

卫星遥感应用站。在肃南建立卫星遥感应用站。采用地面与空间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即地面的定位观测(生态气象观测站)和空间的卫星遥感监测(包括 FY、环境减灾和高分、EOS/MODIS、NPP等卫星)。充分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以遥感(RS)监测和地面生态观测数据为主,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定位监测,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开展该区域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生态状况监测与分析。

(三)基层台站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护坡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护坡及暗渠维修改造工程)。为解决台站西侧护坡、围墙安全隐患问题及台站大门口交通道路、水渠、护坡等问题,实施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护坡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护坡及暗渠维修改造工程),解决台站西侧护坡、围墙安全隐患问题,改善台站大门口交通道路、水渠、护坡。

二、应用性气象服务工程

(一)旅游气象服务工程

旅游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要素)建设。在肃南县境内肃南裕固族民俗度假区、马蹄寺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祁丰文殊寺石窟群旅游景区、冰沟丹霞景区等5处4A级及以上景区布设5套4要素自动气象站,弥补景区常规气象观测的空白,为后续开展精细旅游气象服务提供观测数据和奠定基础。

(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乡村振兴气象站点(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服务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为遵循,加大干旱监测站网密度,在肃南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开展乡村振兴气象站点(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建设,强化气象为农为牧服务针对性,为提升气象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水平和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三)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

1.肃南县人工增雨雪工程

地面作业能力建设。列装高性能火箭作业装置2套(30.00万元),人工增雨特种车1辆(15.00万元);新建地面烟炉2部(20.00万元)、增雨燃气炮1门(15.00万元);新建标准化作业点1个(20.00万元);安装六要素自动气象站6个(117.00万元),称重式降水测量仪3部(24.00万元),天气现象观测仪4部(32.00万元);安装作业点实景监控系统3套(12.00万元),配备人影弹药安全存储保险柜和储运箱各1套(14.00万元)。

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设。接入张掖市级联通共享区域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包括现有综合业务网络和基础资源池扩展、人影视频会商系统终端扩充、作业点终端建设以及业务软件系统改进。

2.人工影响天气辅助功能建设

祁连山区人工影响天气辅助观测。在肃南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观测站、降水类天气现象仪等设备,加强对天气系统,特别是地形云观测,为人影作业临界条件研判提供依据。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检验站。在祁连山典型区域设立地形云人工增雨雪作业效果评估试验区,开展祁连山地形云水汽、云水观测分析和地形云云物理特征综合观测对比试验。依托现有区域气象观测站,补建便携式智能气象观测站3个,开展温度、降水、风要素观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

三、支撑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

(一)预报预警业务建设

1.建立快速滚动更新0-2小时逐30分钟和2-12小时逐小时间隔水平分辨率3-5公里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监测预警和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时间提前量。

2.基于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业务流程,建设预报服务制作系统,实现适应多样化时空分辨率需求精细化预报服务,实现智能网格基本气象要素预报与地质灾害预报、交通预报、环境预报、森林草原火险预报、光电预报、旅游气象、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一体化制作、分发和共享服务平台。

(二)智慧气象云端计算平台及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1.融入省市智能气象云端计算平台建设

依托气象探测数据网,建设智能气象云端计算平台。对接省市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云+端”业务架构,统一调度和按需支配计算、网络、存储资源,推进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为气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领域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构建新一代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辅以合适政策,简化相关程序,推进气象部门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实现多源气象数据实时在线共享,深度挖掘气象数据应用价值。探索多部门合作、大数据融合应用于智慧城市、防灾减灾和便民服务新模式。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100%,实现任意位置任意时间智能化服务。融入气象云支撑平台、多源数据并行处理集群、基于物联网技术新型气象探测网、数字网格化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等。

2.多源数据融合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综合运用大数据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收集社会化数据并实时分析用户请求和行为,快速提取预报、实况和产品信息,面向手机、网络、电视用户提供全球任意位置任意时间个性化、专业化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灾害风险区域人群获取防灾信息及时性和便利性。面向交通、生态环境和旅游等专业服务领域,建立行业特点分析模式,深度融合气象数据与相关行业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开展个性化、交互式、可定制数据分析服务,提升气象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开展极端天气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对本地和区域灾害性天气演变规律综合性认识水平,增强关键性天气敏感度,研究客观定量预报方法。

(2)提高高分辨率数值天气模式释用水平,发展客观预报技术。

(3)利用集合预报和多源数据融合再分析数据信息优势,改进智能网格预报准确率,促进智能网格预报不断完善发展。

(4)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气象应用研究,为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十四五”时期,计划实施重大气象保障工程共14项,概算总投资1368.50万元,其中5项完全争取由中央财政投资完成(共需经费525万元,中央投资525万元),9项由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共同完成(共需经费843.50万元,中央投资506.50万元,需争取地方配套资金337万元)。

第五章 2035年远景目标设想

展望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科技水平迈入世界前列,真正实现气象强国。肃南气象事业借着国家气象科技水平快速发展东风,也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成就。2035年,建成适应需求、功能先进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智能精准、结构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规范有序、高度法治现代气象治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气象发展格局全面形成,肃南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全市中等偏上水平,若干领域达到全市领先水平,气象保障肃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一、气象监测更加精密

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更加优化。重要气象灾害敏感区和生态敏感区监测布局更加严密,监测网更加精细,智能网格实况业务和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明显提高;全县区域气象观测站达到30个以上,全部实现智能化升级,观测数据可用性达到95%以上。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显著提升。现有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面实现自动化;肃南县级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自动化、智能化运维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全面实现业务故障快速定位和解决。

二、气象预报更加精准

全面推进气象大数据应用。全面融入全市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推进业务系统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融合对接,构建“云+端”业务模式新格局;建立覆盖观测、信息网络、预报、服务各类业务综合监控与运维能力;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基础上,扩展数据处理、存储和服务能力,实现对自然灾害防治需要气象要素的监测、预警等全业务流程数据收集、解码、预处理;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和集约化建设,实现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流程高度集约、有机衔接;强化实况产品质量提升与应用服务,建立完善集约、准确、高效的实况业务体系。

预报预测质量大幅提高。应用大数据分析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提炼预报经验和本地化天气气候特点成为客观化预报工具重要组成部分,提升24小时内网格预报场时空分辨率,完善降水、气温、强对流天气逐小时客观预报技术,改进格点场订正、融合技术。建立完善延伸期预报和气候预测网格化,推进气候预测业务概率化。预报质量晴雨达到90%,一般性降水达到80%以上,预警信息提前1小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100%,格点落区预报精细到乡镇。气候预测、专题预测质量达到80%以上。

三、气象服务更加精细

智慧气象服务广泛运用。基于互联网用户需求动态感知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用户数据融合分析和挖掘应用、分众式气象服务需求快速更新迭代系统得到全面应用。自动智能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指标库、算法库和知识库,智慧气象服务引擎和开放式架构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等形成综合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载体。建立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强化针对社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气象服务得到强化。服务领域更加广泛,交通、旅游、水务、自然资源、农业、教育、保险、生态环境等部门实现一站式服务。

生态气象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气象监测和卫星遥感业务体系更加完善,建设智慧生态气象大数据平台、业务平台、服务平台应用广泛,推动建立集气候变化、气候、天气于一体、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跟踪服务机制。创新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气象协作机制、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的应用研究,高质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

气象灾害风险规范管理。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以及多尺度隐患识别、阈值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和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主要气象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得到政府推广。规范推进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依法加强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形成常态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形成常态化,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保障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发展。健全常态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完善以预警预报为先导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与响应机制。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多元化。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全形成,借助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有力。构建覆盖城乡、规范标准的乡镇、社区气象工作站等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机构,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和志愿者、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强化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职责。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开展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规范化。

人工影响天气智能化。构建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推进肃南增加无人机增雨雪业务建设,地面作业站点增加到6个以上,且装备与设施全部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形成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物联网智能作业站点,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功能。

五、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气象部门基础设施达到气象现代化发展标准,行政办公、预警中心、文化长廊、健身场所、图书阅览全部建成,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先进、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气象台站新面貌,气象现代化、气象文明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落实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管理体制优势,加强规划和管理,做好“十四五”规划与相关规划衔接和协调,发挥规划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气象工程建设必须依据本规划做好工程实施咨询论证。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建立完善稳定可靠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争取国家气象主渠道投资力度持续加大。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渠道。加强统筹集约,多渠道落实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气象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三、加强开放合作,营造发展环境

积极探索加强开放合作、融入发展举措,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创新等重要工作不断深化部门合作、部门和乡镇政府合作,加强气象行业内平台共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创新协调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综合提升气象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