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祁连山腹地的马蹄藏族乡,草原广袤,牧歌悠扬。在这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雪山草原的壮美风光相映生辉。针对牧区居住分散、流动性大、服务半径广的实际乡情,马蹄藏族乡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与实践“组织覆盖动态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党建赋能融合化”的工作新机制,构建“候鸟服务驿站”“党员联系户”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有效破解了牧区党建工作难题,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强大治理效能,奋力绘就出党建引领下牧区繁荣、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
思想铸魂,筑牢信念根基。考虑到牧民们夏季转场、冬季借牧的生产特点,马蹄乡以“服务跟得上、理论传得远”为目标,将“候鸟宣讲”作为核心支撑,精心构建“牧区服务星光网”,让“迁徙”的宣讲为动态的服务网络注入鲜活动能。
哪里有人家、哪里有炊烟,“候鸟”宣讲队就把党的政策、民族团结的故事和实实在在的惠民信息带到哪里。队员们循着牧民四季转场路线,每月不间断深入牧区开展宣讲,用牧民听得懂的方言、接地气的案例,全方位解读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民族政策、传递惠民利好。截至目前,宣讲队已累计开展活动300余次,覆盖群众3800余人,一次次握手的温度、一句句亲切的交谈、一场场信任的积累,队员们用“不停步”的宣讲让党的声音穿透草原地域限制,勾勒出一张覆盖草原牧区的“点点星光网”,实现联系群众无死角,服务群众零距离,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草原落地生根、长出力量。
结合“候鸟宣讲”带来的思想共识,马蹄乡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心向党”“籽籽同心促团结”主题党日活动,并积极组织板凳会、恳谈会等多种交流,搭建干部群众交心连心的平台,党员干部与牧民围坐一堂,结合宣讲内容畅谈生活新变化、分享身边团结故事,在亲切互动中不断筑牢“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思想基础与行动合力,在共商共享中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共同凝聚起草原地区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深厚力量。
强基凝心,筑强战斗堡垒。每年10月,马蹄乡近10万只牛羊乘着汽车到毗邻农区过冬,随着牧区群众异地借牧的常态化、规模化,探索提升异地借牧服务能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答题”。马蹄乡立足实际、主动破题,构建起“候鸟服务驿站+”服务体系,推动组织前移、服务跟进,实现“牧民转场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针对借牧区域分散、管理难的问题,乡党委按片区设立临时“候鸟服务驿站”,每个驿站持续运行四个月,成为借牧途中温暖的“红色据点”。驿站整合乡政府、派出所、畜牧兽医工作站、卫生院等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力量,将政务咨询、医疗卫生、信息对接等普惠服务直接送到牧民身边,真正让党旗飘扬在转场一线。为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度,驿站创新推行“坐班代办、散点跟办、片区约办”机制,固定值班提供防疫、看病、政策解读等服务;动态跟办实现帮办代办、矛盾调解、代购物资到家门口;片区约办则通过定期走访、集中议事,精准响应共性需求,“三办”联动,确保群众“离乡不离组织、远牧不乏温暖”。
在此基础上,乡党委主动与借牧地乡镇党委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同开展动物疫病防控、草场协调、纠纷调解等工作。两地组织共建、事务共商,有效化解因习俗、价格等引发的矛盾,推动借牧从“自发迁移”走向“有序协同”,实现牧民安心、地主放心、生态可持续的多赢局面。
融合赋能,激活产业引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年来,马蹄乡党委锚定“光牧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核心方向,循着“因地制宜、多元发展”路径,一手抓项目、一手谋创新,让草原民宿、央阔尔商业街、高标准养殖小区、光伏电站等一个个亮点项目落地生根,逐渐勾勒出“光牧互补、特色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多点开花的新业态版图。
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上,马蹄乡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天然放牧+异地借牧”“山上养殖+山下繁育”“全舍饲育肥”三种模式全面铺开后,全乡已建成3个高标准养殖小区,458座分散养殖棚舍完成改扩建。如今,牲畜舍饲半舍饲率超85%,肉羊出栏周期缩短一个月,生产效率提升20%,成年羊保活率、羔羊成活率也分别提高5%和10%,曾经“靠天吃饭”的粗放牧养,正加速向集约化、科学化转变。
守好草原生态底色,更要做好“旅游+”文章。依托景区资源,马蹄乡引导牧民从“养畜”向“养客”延伸:9家民宿餐饮提供地道食宿,75家特色零售店摆满手工艺品,117户拉马服务队伍带来草原体验,烧烤露营、民俗互动等服务更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这一转型,让当地牧户年均增收6000到10000元,草原上的“好风景”真正变成了“好钱景”。
如何让“亦牧亦旅”的活力持续在线?利用本地丰富的光伏资源,马蹄乡创新推出“棚下养殖、棚上发电”模式,建成5个共1185千瓦的牧光互补发电项目,既不耽误牲畜养殖,又能产出清洁能源,带动10个农牧村村集体年均增收超2万元,让“阳光”与“草原”携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治理聚力,守护牧区安宁。牧区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精细入微的治理。马蹄藏族乡党委聚焦牧民群众“急难愁盼”,以党员为核心力量,把治理服务送到草原深处、牧民身边,用“贴心”换“安心”,让草原安宁常在。
针对牧区居住分散的特点,乡党委全面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将全乡牧民以网格为单位,明确每名党员固定联系5-10户牧民,党员们定期走访联系户,踩着草原路、走进牧人家,摸清家庭情况、倾听诉求心声,小到代买生活物资、大到协调草场纠纷,都第一时间跟进解决。从帮助牧民办理医保社保,到指导科学养殖技术,党员联系户用“常上门、勤跑腿”的实际行动,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让牧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人管、有人帮,筑牢了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此外,乡党委整合司法所、村干部、老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创新设立“马不停蹄调解室”,打造流动在草原上的矛盾调解平台。调解队坚持“预防在前、调解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定期巡访、驻点接待,哪里出现草场纠纷、邻里矛盾、家庭不和,他们就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耐心疏导、化解心结。自运行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8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成为牧民眼中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驿站”。
奋进新征程,马蹄乡党委将始终高举党建引领旗帜,持续深化“组织覆盖动态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党建赋能融合化”工作机制,以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治理效能提升和民族团结进步,让党旗在雪山草原高高飘扬,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牧区现代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