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祁连山北麓的皇城镇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悠闲地吃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牧区画卷。然而,在这片祥和的景象背后,一起因草场使用引发的纠纷正在悄然发生。7月5日,镇综治中心接到A村调委会报告,反映该村牧民杨某与B村牧民托某因草场放牧问题发生激烈争执。这起看似普通的草场纠纷,不仅关系到两家牧民的切身利益,更考验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纠纷背景:草场租赁引发邻里矛盾
(一)事情起因
今年6月,按照当地牧民的传统放牧习惯,B村牧民托某租赁了A村村民兰某位于东岔的400多亩草场,用于夏季放牧。这片草场东侧与杨某的草场相邻,西侧靠近山脊,是当地水草较为丰美的牧场之一。
托某今年40岁,家里养了200多只高山细毛羊,他租赁这片草场,原本是为了自己使用,但因家务繁忙,于6月中旬就将全部羊只承包给别人。为了能够降低自己的租赁成本加之租赁的草原期限还未到期,托某便打算将400多亩草场再次转包。为此,他在入口处设置了简易门锁。
(二)矛盾激化7月4日上午,托某带着有意向承包草场的牧民到东岔草场实地查看。当他们来到草场时,却发现有羊只正在草场内吃草。经辨认,这些羊都是邻居杨某的。
“老哥,你看这情况...这草场我实在没法转包给你了。托某无奈地对意向承包草场的牧民说道。最终,有意向承包草场的牧民以“(标点符号错误)草场管理不善“为由,婉拒了承包意向。
(三)冲突爆发
下午,怒气冲冲的托某找到杨某理论。双方在草场边发生激烈争吵,杨某则认为是两家草场中间围栏因年久失修,导致部分羊群钻入,拒绝承担责任。
二、调解过程:四级联动显实效
眼看矛盾就要升级,A村牧民杨某便联系了本村网格员,网格员及时赶到现场,暂时稳住了局面,并立即向村委会报告了情况,但因当天突下暴雨,山区道路泥泞,村级调解员暂未到达现场。
次日上午,两村调委会积极与双方当事人取得联系并联合调解。调解员从邻里感情入手,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这时双方态度有所缓和,但在补偿方面上仍有分歧,随即上报镇综治中心。
下午,镇综治中心协同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介入并采取“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别做工作:对托某:肯定其租赁草场的合法权益但建议考虑实际情况适当让步。对杨某: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相关规定,明确其应尽的管理责任。经过调解,双方的情绪平静了很多,调解员抓住时机提出了折中方案并运用“褡裢连心“工作模式,以情动人,讲情谊:回忆两家多年来互相帮助的往事,说道理:分析继续争执对双方生产生活的影响,明法理:解读草原承包相关法律法规,找共识:引导双方聚焦解决问题而非争对错。
三、调解结果:互利共赢达协议
经过两天的耐心调解,双方意见终于达成一致,签订了调解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包括:1.围栏共管:共同维护相邻草场的围栏隔墙,确保羊群不再钻过围栏越界。2.越界赔偿:明确杨某的羊群不得再次进入托某租赁草场,如发现5只以上越界,每只赔偿25元。5只以下以口头警告为主。3.协议效力:此协议仅约束当前双方当事人,不涉及下一任草原承包者,避免遗留问题。
协议签订后,杨某主动握住托某的手说:这事是我没管好羊群,以后一定注意。“托某也表示理解:“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把问题说开就好了。
四、工作启示
本次草场纠纷的成功调解,充分展现了张掖市“四级七天“调解机制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分级负责为矛盾化解提供关键支撑,网格员初调并第一时间上报,村级劝调缓和了双方情绪,镇级调解提供了专业支撑,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层层过滤、逐级化解,最终联合调解促成协议达成,确保了矛盾不上交、不升级。二是时限管理是提升效力的重要保障。张掖市“四级七天”调解法的广泛应用,明确了七天时限要求,倒逼调解工作提质增效。本案从接报到化解仅用三天,既及时防止了矛盾激化,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当事人损失。这种时效约束有效避免了基层调解中常见的“久拖不决“现象,提升了群众满意度。三是多元协同是化解难题的有力抓手。调解过程中,镇综治、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多部门协同,运用法律、政策、村规民约等多手段并用,形成了化解合力,既保证了调解的公正性,又增强了结果的可接受性。
在本次案例中,作为一名基层综治干事,我深深体会到,群众工作无小事。一起草场纠纷,背后是牧民们的切身利益;一次成功调解,换来的是基层的和谐稳定。我们将继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张掖市“四级七天“调解法和“褡裢连心“工作模式,用心用情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