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湾寺镇聚居着裕固、藏、汉、回、蒙古等21个民族的居民,共4313户944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达47.29%,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乡镇。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红湾寺镇以打造互嵌式社区为抓手,促进各民族深度交流交融,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民族团结的沃土中持续焕发新活力。
空间互嵌筑基,打破有形之“墙”
曾经的裕禾小区邻里间“相见不相识”是常态。为破解这一困境,红湾社区盘活楼道闲置空间,嵌入图书角、便民箱等设施,打造以阅读、民族文化、法治宣传为主题的“红石榴”同心楼院,各族居民因共同参与楼道治理逐渐熟络,陌生邻里变成了“熟人街坊”。裕兴社区在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同时,创新性打造楼道共享花园,在扮靓了居住环境的同时,让花园成为各族居民交流种养心得、分享民族习俗的“微平台。如今,“石榴籽”同心楼真正实现了楼道“颜值”与“温情”双提升。
近年来,红湾寺镇精心选取重点楼院,以“一楼道一主题”在所辖乡镇6栋楼院15个单元打造“石榴籽”文化墙,注重选树各类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窦兰英等先进典型事迹,让各族群众在“争先进、促团结”的浓厚氛围中打破物理隔离,形成各民族、各群体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为深度交融奠定坚实的物理基础。
服务互嵌暖心,畅通共享之“路”
“外面有点冷,我可以进来喝口热水吗?”红湾寺镇环卫大队,环卫工人索阿姨,刚打扫完路面卫生,拿着扫帚,笑盈盈的走进驿站问到。志愿者小贾,热情的为索阿姨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为方便环卫工人、外卖员休息就餐,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温馨便捷的交流娱乐空间。7月7日,红湾寺镇新建的4处“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同时启用“开门迎客”。驿站秉承“一站多用”的理念,驿站内不仅配备桌椅、饮水机、空调等基础设备,还设有手机充电站、应急医药箱、图书角等贴心设施,更有社区工作者、热心居民、老党员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刺绣。
服务暖人心,共享聚合力。红湾寺镇秉持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理念,在所辖社区全面摸排行动不便、有用餐需求的“空巢”老人,组织社区干部、志愿者开展志愿送餐服务;联合共驻共建单位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答疑解惑、排忧解难;邀请医护人员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义诊活动,普及日常保健和急救知识,助力居民健康生活。
文化互嵌润心,架设交融之“桥”
在“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开门迎客”当天,社区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 邻里同赴百家宴”活动,活动现场,各族居民端出自家拿手菜肴,大家围桌而坐,品尝菜肴,交流烹饪技巧,分享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各族居民欢聚一堂,共同见证驿站启用,分享邻里情谊。
定格幸福、趣味投壶…端午节前夕,红湾寺镇依托“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以“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为抓手,开启一场充满民族交融与邻里温情的“互嵌式社区邻里节”;隆畅社区李大爷挥舞着手里的彩旗说到“哎呦喂,咱们社区这回端午活动可太攒劲啦!民族公园里到处都是粽叶的香味,老王的象棋下的也是真不错。”
文化嵌心桥,交融润千秋。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构建互嵌式社区的黏合剂与催化剂,百家宴尝出邻里味,广场舞跳出同心圆,以文化共享打破邻里隔阂,端午粽香融南北,中秋灯影映百家,以佳节纽带筑牢"我们感"。红湾寺镇坚持以文化认同培根固本,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石榴花开”“同心向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邻里节”“我们的节日”、市民文化节等文化惠民活动。
治理互嵌聚力,共筑和谐之“家”
“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茶是社区居民聊天闲谈、交流信息、加深感情的纽带,基于此,红湾寺镇聚力打造“阿勒齐”调解工作室。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以“一碗奶茶”开启对话,通过“拉家常、顺心气;听诉求、找症结;释法理、促和解”三步工作法,营造轻松氛围,消解当事人对抗情绪;老旧小区改造、楼道杂物摆放、装修噪音扰民……越来越多的居民关注身边的小事,社区创新性打造“板凳议事会”将“议事桌”搬到“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门前,汇聚党员、物管、居民三方力量,下沉楼栋听民声、集诉求,实现党群沟通“零距离”;社区联合共驻共建单位在“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开展法律咨询、防止网络诈骗等特色宣讲活动,丰富辖区群众获取信息、政策知晓的渠道,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身边事”。
从空间互嵌到心灵相融,从服务共享到文化共鸣,红湾寺镇以互嵌式社区建设为抓手,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居、共乐、共学、共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祁连山下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