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傍晚,肃南县红湾寺镇裕兴社区辖区广场内,不设会场,没有宣传台,只有30余张彩色板凳围成同心圆,一场“板凳普法会”打破传统课堂式、摆台式普法的局限,社区法律顾问张律师正结合高空坠物责任认定案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居民们手持《生活中的法律常识200条》听得聚精会神。这场融合法治宣传、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板凳议事会”,正成为红湾寺镇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
板凳会+微普法:法治阳光照进寻常巷陌
“以前觉得法律条文晦涩难懂,现在张律师用‘肃南话’讲案例,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都能找到法律依据。”隆畅社区居民王阿姨展示着手机上楼院微信群里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方言版解读视频。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对法律的不同需求,红湾司法所创新“楼院普法”模式,通过整合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驻社区民警等力量组建“邻距离”宣讲团,将法治课堂搬进小区广场、网格驿站、居民楼下,有效满足了辖区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的法治需求。至目前,红湾司法所根据接到的普法“订单”举办“邻距离普法微讲堂”24场(次),覆盖居民2000余人次。
板凳会+微调解:定分止争绘就善治画卷
“多亏‘阿勒齐调解队’,让我们楼上楼下邻居的漏水纠纷圆满解决!”在红湾寺镇“阿勒齐调解室”里,居民王先生与楼上住户李女士签订调解协议,这场因卫生间漏水引发的矛盾,在调解员运用“一碗奶茶”调解法调解后,最终以互谅互让、共同维修收尾。这样“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在辖区里时有发生,红湾寺镇总结经验,创新“345”调解机制:组建3支队伍(律师、驻社区民警+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建立4级调解网络(镇调委会-社区调委会-网格调解站—楼栋调解点),落实5步工作法(听诉求、查证据、释法理、促和解、勤回访),绘就了一幅基层善治的新画卷。上半年成功化解涉及邻里、婚姻、物业等各类矛盾纠纷165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板凳会+微服务:法治惠民擦亮幸福底色
“以前办个公证要跑断腿,现在家门口的‘法治驿站’就能咨询!”独居老人赵爷爷握着刚办好的遗嘱公证手续,对红湾寺镇全力打造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赞不绝口。今年以来,红湾寺镇依托镇、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和辖区7个网格驻站构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将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合理调配到网格,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代办、24小时在线服务、预约上门服务等,实现镇、社点位全部15分钟可达,线上线下服务指引100%全覆盖。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就“近”可享、一刻即达。上半年,共开展法律服务活动8场次,解答法律咨询105人次。
从“广场议事”到“楼栋调解”,从“线上普法”到“一站服务”,红湾寺镇用一张张小板凳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舞台。夜幕降临,红湾寺镇的法治灯箱渐次亮起,映照着居民们三三两两走向“法治文化长廊”的身影。这场永不落幕的“板凳法治盛宴”,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在祁连山下的社区谱写着法治建设与民生福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