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执笔” 绘就多彩白银“新画卷”
近年来,白银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经济社会作用,不断积蓄“发展能量”,夯实“组织基石”,激活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以党建“执笔”绘就多彩白银“新画卷”。
党建“执笔”促发展,种养产业增收增彩。按照“组织领、党员带、群众跟、同发展”模式,立足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用足用活支持绿色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把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加大种畜改良力度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升”。至目前,全乡牲畜存栏14079头(只),存栏品种黄牛549头。按照“党支部引领+公司化运营+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充分盘活村级闲置资产资源,注册成立“蒙之穗”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大力实施大磁窑设施种植大棚建设和白银村设施种植大棚改造提升项目,改善种植环境,趟出了一条优势互补、由弱变强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69万元,农牧民群众增收近2000余元,有效辐射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党建“执笔”辟新径,乡村旅游靓丽出彩。坚持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摆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突出位置。立足喀尔喀蒙古文化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坚持开发挖掘与传承保护并举,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借助七彩丹霞景区、外星谷景区等旅游资源,利用喀尔喀蒙古特色村寨产业和小集镇民俗风情体验区两大平台,大力发展农牧家乐等三产服务业,鼓励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餐饮、特色民宿、手工艺产品制作销售、特色骑乘服务等产业,全力打造“游丹霞、观草原,住蒙古民宿、摘有机蔬菜、品特色美食”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积极举办敖包节、那达慕文化旅游艺术节、搏克邀请赛等展现民族风情风貌的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引领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多彩白银”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
党建“执笔”树新风,基层治理焕然新彩。积极发展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二十四字”工作法,持续推广运用“阿尔达”议事工作法及“蒙汉双语”调解法,探索建立“1234”基层治理工作法,切实解决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让“一口奶茶解解渴,两口奶茶消消气,三口奶茶说说事”成为群众说事、和事和议事的常态,有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将网格员、“三官一师”等网格力量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定期组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等召开分析研判会议,全力保障社会治理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综治中心向派出所推送矛盾纠纷5件,派出所向综治中心推送矛盾纠纷9起,有效预防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的发生,为平安白银建设构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大力挖掘和宣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建立健全“阿尔达”议事蒙古包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各类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活动,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党建“执笔”抓整治,人居环境提颜亮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好“清理”“美化”两步棋,持续提升乡村颜值,投资19.84万元,造林补种20亩、公路绿化3亩,栽种各类苗木5174棵。持续开展“林长制”“河长制”巡查联动执法工作,按照每月3次出巡任务,扎实开展禁牧区草原执法巡查,严厉打击禁牧区偷牧、抢牧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力量全面清理辖区垃圾渣土、柴草、杂物,通过“晒、比、学、评”方式,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内在动力,提高整治成效,营造人人参与、户户争先、家家爱美的浓厚氛围。
党建“执笔”惠民生,民生保障升温添彩。持续巩固提升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实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全面落实健康和医保帮扶政策,逐户开展医保政策和慢病申请流程宣传工作,实现“应办尽办速办”。持续扩大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今年来,累积发放城乡低保11.2985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6人1.106万元,申报落实临时救助13户36人8.15万元,发放特困供养人员生活补贴和供养金1.23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