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将其转化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劲引擎,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架起“三交”连心桥。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今年县庆期间举办“盛世欢歌颂党恩·石榴花开映祁丰”“石榴结籽情相连·同心牧歌共富路”“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奋进新时代”等文艺展演暨农牧民运动等各类活动10余场次,活动中的舞蹈、歌曲、小品等节目将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生活场景搬上舞台,把生活中的互助故事、团结感悟融入表演,夜晚的篝火晚会正是心理互嵌、情感相融的生动写照。赛马场上,矫健的骏马与剽悍的骑手如同离弦之箭飞奔疾驰,吸引了无数观众喝彩,运动场上,各族群众拉爬牛、背沙袋、拔河胜负难分,力量与技巧激情碰撞,不断创新和丰富民族团结宣传形式,建立起各民族之间以节交友、以节促融的牢固情感纽带。
以“宣传推介”为纽带,高奏“铸牢”主旋律。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贯穿到各类民族活动全过程各领域,找准宣传教育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以县庆和各乡镇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节日活动舞台布置、文艺展示等,发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手册1000余份,营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的宣传氛围。举办文旅产业发展暨《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肃南新闻发布会等活动,邀请旅游协会代表、知名博主等人士走进肃南、共同探索肃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共同探索特色旅游新业态。民族博物馆、石窝会议纪念馆、文化馆等场馆在节庆期间面向各族群众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
以“非遗文化”为桥梁,拓宽民族交流“同心路”。在开展各类节庆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活动20余场次,活动现场各类民族手工艺品整齐摆放,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织褐子、捻线工艺,吸引了诸多游人驻足细究,让传统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表演等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使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全方位、立体化感受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价值和魅力。同时依托县非遗中心、歌舞传承中心、中国裕固族博物馆、各乡镇民俗文化展厅等传承保护基地,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常态化、活态化开展非遗保护成果展览、传统技艺活态传授等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次,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歌舞”等非遗传承创新新路径、新渠道。